來源:騰訊網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黃睿 劉文琴 李欣瑜
近日,廣東省首例運用RM001細胞治療重型β地中海貧血的患兒小林順利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出院。“每月輸血、每日服藥的小林有望擺脫藥物治療。”該院兒童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方建培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基于基因治療的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目前成為“一站式”治愈β地中海貧血的新希望。
(資料圖)
少女患重型β地貧
16歲的小林身患重型β地中海貧血,每月需要輸血8個單位,每天還需要服用去鐵藥物。由于一直沒有找到適合配型的供者,無論是小林還是她的父母,都已經為這極其緊缺的血源和沒有盡頭的去鐵治療耗盡心血。
方建培教授向記者介紹,重型β地中海貧血是一種遺傳性血液病,我國廣東、廣西、海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是高發區。患兒出生后逐漸發現貧血,并進行性加重,需要終生依賴輸血維持生命。而患兒由于每月1-2次反復輸血,鐵元素會在其體內各個器官沉積,俗稱“鐵過載”,實際情況是一種“慢性鐵中毒”,從而導致多種并發癥,包括外貌、骨骼、內分泌等。“患者需要堅持終生規律輸血、藥物去鐵以維持生命,而這樣的治療費用高昂,一般家庭難以負擔,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巨大。”方建培教授說。自從基因治療技術向臨床轉化開始,眾多地貧家庭便對此翹首以盼。近年來,中山大學團隊孜孜不倦地奮斗,為的就是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地中海貧血等疾病的臨床轉化。
新技術讓治療現轉機
2022年11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了RM-001細胞注射液I期臨床研究,符合全部入組條件的小林父母看到了新希望。
2023年2月,小林順利加入了臨床試驗,成為廣東首例運用RM001細胞基因編輯治療重型β地中海貧血的患者。經過前期自體干細胞的動員和采集,獲取了足夠的CD34+細胞并檢測合格,再由技術方進行基因編輯成功。
今年6月,小林入住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接受基因治療前準備,并順利回輸了編輯后的自體干細胞。該院兒童醫學中心方建培教授、黃科教授帶領造血干細胞移植團隊為小林全程護航,保障小林在動員、采集、化療、各種并發癥的處理、細胞回輸等全過程的順利進行和安全。
隨后小林順利克服粒缺期的感染關、出血關、肝靜脈阻塞關、血管內皮損傷等,并在28天后渡過危險期。小林在移植后14天實現了中性粒細胞植入,移植后18天實現了脫離紅細胞輸注,維持血紅蛋白大于90g/L,移植后26天實現了血小板植入,目前,小林已出院繼續進行康復治療和隨訪就診,并有望在不久后停藥。
“基因剪刀”修復缺陷
方建培教授指出,基因治療是指通過各種技術修復缺陷基因,以實現減緩或者治愈疾病目的。而CRISPR/Cas基因編輯系統則是一種被稱為“基因剪刀”的工具。
據了解,重型地中海貧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突變導致血紅蛋白合成不足的一種遺傳疾病,小林所接受的基因治療,是利用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對致病基因進行缺陷修復,激活人體內天然胎兒血紅蛋白合成,經編輯后的造血干細胞回輸植入患者的造血系統,可使紅細胞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從而緩解輸血依賴型β地貧患者的貧血癥狀。
“基于基因治療的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目前正成為‘一站式’治愈β地中海貧血的新希望,其最大的優勢在于不需要骨髓捐贈和異基因移植,而且一次治療可實現‘治愈’,可取代異基因移植的治療方案。”方建培教授表示,該方法有望一次性治愈β地中海貧血癥,包括一些成人重型地貧、脾切除等人群。未來,醫院和科室也將加大在血液/腫瘤疾病患兒救治中的投入力度,不斷開發新的編輯方案,以治療不同類型的基因疾病以及不同的突變類型。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商務合作 粵ICP備2022077823號
創氪網 www.hbftgdzb.com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廣州中創互聯網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投稿投訴聯系郵箱:317 493 12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