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份金融數據的確不好看,但顯然應是底部數據。毫無疑問,克服疫情經濟“磁滯效應”的經濟政策尚未有效發力,更談不上體現在經濟數據上。但股票市場走勢不是取決于經濟預期嗎?為什么不談數據背后所展示的預期?相反,我們能夠看到的卻總是“不及預期”。比如,剛剛公布的社融數據為5282億元,低于11220億元預期;而前不久,當中國上半年5.5%的GDP數據公布之后,有輿論同樣大肆宣揚“不及預期”,如此等等。
請問:這個“不及預期”到底是不及誰的預期?
這個所謂的“預期數據”從何而來?7月19日,《中國日報》發出同樣的疑問,在中國二季度增長6.3%,上半年同比增長5.5%的數據發布后,他們了解到,原來所謂的“不及預期”是基于路透社做的一組經濟學家的調查,在這項調查里,外國經濟學家對中國二季度GDP增長率的預測為7.3%。于是,包括路透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在內的多家外媒,均以此為據,稱中國“增長緩慢”或“不如預期”。
問題是, A股市場上,一些中小投資者每每被嚇得趕快拋售股票。這當然反映了股市的稚嫩,但這不是投資者的錯。我們要強化預期管理,但有關部門似乎尚未探索出預期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比如:是否可以建立一個良性的預期數據調查和權威發布體系?如何面對社會公眾講話、如何引導經濟輿論?股市對社融數據做出劇烈反應是不是應該有人出面解釋和引導?
這些基礎工作的缺失,會不會使股市變成國家金融安全的軟肋?畢竟2億股民、6億基民背后是無數個中產家庭,他們對經濟的信心關乎投資和消費。
怎么辦?第一,堅決防止股市變成惡意勢力做空中國的突破口,不能那些對中國股市的攻擊簡單視為“觀點”。第二,要活躍資本市場,要提振投資者信心,必須首先解決中國金融“不缺資金但缺資本”的根本問題,扭轉中國金融期限結構。
有些人認為,股市“賭場”問題沒解決,上市公司質量沒解決,管理思路沒解決,如何會有好的股市?這些說法都對,但這屬于基本問題,而根本問題是:如果任由“不缺資金但缺資本”問題不斷發酵而行情疲弱,股市之于經濟必然難以形成良性循環,這些基本問題就算有好轉,也不足以抵御“微詞放大”的效果。
不是說基本問題不重要,當下“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必須從金融和股市的根本問題著手。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商務合作 粵ICP備2022077823號
創氪網 www.hbftgdzb.com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廣州中創互聯網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投稿投訴聯系郵箱:317 493 12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