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三文娛 >

      新生代藝術家任重:解鎖傳統繪畫的流量密碼

      來源:文匯報  

      連續十年躋身“胡潤中國藝術榜”,對于今年不過47歲且專注于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家任重來說,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份榜單背后,是市場的高度認可:他于2018年創作的《九龍鬧海》同年在上海匡時拍出1748萬元;繪于2010年的《西園雅集圖》2019年在北京保利以954.5萬元成交……

      正于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的“任重水墨丹青藝術展”備受業內外關注,每天慕名而來的粉絲即不在少數。這是任重在上海的首次美術館大展,分“龍吟”“雪君”“玉山”“雁陣”四個章節共展出這位藝術家總計108幅作品,涵蓋人物、山水、花鳥多個門類,幾乎全是最近五年的新作,呈現水墨丹青精湛的技藝,也亮出對中國古典意象審美緣物寄情的超然又自我的理解和表達。

      對于藝術的評判,官方、學術與市場構成三種維度。其中市場是最為直觀的,代表著人們用真金白銀投出的喜愛度,無異于流量。在當代藝術動輒彈眼落睛的當下,任重從傳統中走來的藝術樣貌,看似有些溫吞,又憑什么拿捏住流量密碼?近年來,這位藝術家構成了圈內耐人尋味的“任重現象”。而循著這個展覽,人們撥開流量的迷霧,看到的其實是支撐其畫作的學術根基,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任重畫作在當代的“圈粉”,詮釋的正是傳統文化之于當代不會消退的價值,煥發新生的可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復現千年前的雪竹畫法,讓他的畫超越價格維度

      現身此次展覽的108幅作品中,除了第一幅《嵇叔夜服散圖》2005年創作于上海之外,其余107幅均為任重最近五年的新作。盡管內容涵蓋人物、山水、花鳥多個門類,耐人尋味的是,其中三分之二與雪有關。這得說到任重在雪竹畫法上的突破。

      突破的起點,在于《雪竹圖》,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的一幅五代北宋名畫,距今已有千年,國畫大家兼書畫鑒定大家謝稚柳根據典籍中記載的徐熙的“落墨法”,推論其作者為五代南唐時期的花鳥畫名家徐熙。這幅作品中雪竹的畫法甚為獨特,完全不以墨色實寫或雙鉤填彩,而憑借濃淡各不相同的墨色與筆法相組合,全然由大量留白反襯凸顯出枯木、湖石、竹葉、竹莖與積雪。借由這種技法,物象更見陰陽凹凸,別有生動之意。除了《雪竹圖》,這樣的畫法不僅前所未見,此后亦難覓蹤跡,就像是畫史上的一個謎。可以肯定的是,其畫法極為復雜且耗時。

      謝稚柳之子、此次展覽的策展人謝定偉透露,當年父親積數十年光陰研究《雪竹圖》,但由于徐熙公認的真跡已蕩然無存,因此他在1970年代研創了自己的落墨法,除了花鳥畫,還推演至山水畫。但謝稚柳的落墨法,并未采用《雪竹圖》的反襯留白技法,或許是當時他已處于晚年,無論眼力還是體力都難以全然再現這種技法,只在一些畫作中運用了《雪竹圖》中的某些元素。因而,當看到任重新近創作的一系列雪竹圖時,業內不少專家都眼前一亮,大為吃驚——畫中所用技法正是與徐熙《雪竹圖》中的反襯留白法如出一轍。

      現身展覽的一幅寬3.74米、高1.74米的泥金絹通景屏風六曲,繪的正是立于山石之上的叢叢雪竹。畫中覆上皚皚白雪的竹葉,密密匝匝,錯雜相間,卻不失和諧的韻律感。它們呈現的白,不是用白色顏料畫出來的,而是留出來的白,是所用絹布的底色。竹竿、竹葉等邊緣,用墨色層層烘染。再襯上背景的遠近濃淡,讓畫面彰顯出微妙的層次變化。如此巨幅之作,在落筆之前即已通盤考慮眾多細微之處的留白,實乃不易,非得胸有成竹。

      也正是用這種獨特的雪竹畫法,任重觸類旁通,將其延伸在雪梅、雪松、雪樹、雪荷、雪蕉、雪浪、雪瀑等諸多題材上,不僅越畫越得心應手,還越畫越自成一格。“雪君”章節中,尺幅小巧的雪樹圖成為一整面展墻上唯一懸掛的作品。背后滿鋪的墻紙,正是將這幅作品放大數十倍的視覺效果。墻紙上畫面原作的細節纖毫畢現,單鉤墨線的流暢筆意,留白雪枝的清透瑩潤,葉片間掏染的分明層次,每一處都經得起細看甚至推敲。在謝定偉看來,對于雪竹技法的解鎖以及純熟運用,讓任重的畫超越價格維度,在學術上也立住了。

      2002年,上海博物館聯合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現象級大展“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徐熙《雪竹圖》即為72件國寶之一。當年觀展之時,第一次親睹《雪竹圖》原作的任重,對它一見傾心,將其視為高山仰止般的藝術存在,認為這代表著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最高境界,真正達到宛若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為了這幅作品,他總共刷了十幾次這個國寶展,每次都不惜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長隊。此后又曾有緣進入上海博物館的庫房,細細揣摩作品中的高妙之處。這才有了十幾年后雪竹畫法成就的藝術“進階”。

      深諳傳統技法,更為傳統找尋聯通當下的全新語境

      市場對于任重的重視,從本世紀初就初現端倪。這與龍美術館聯合創始人劉益謙的回憶能夠相互佐證。劉益謙坦言,差不多20年前,自己在朵云軒拍賣就曾花去24萬元買了任重的一張《出水觀音》。當時他并不認識任重,但已聽聞這位相當年輕的藝術家才氣了得。

      “任重的繪畫上追宋元、五代、晉唐,但是從高古到當代,他是當做一個整體去傳承、借鑒的。”“國畫所有門類無一不涉足,又都自成一家。”國畫大家陳佩秋生前對于任重的評價,或能解釋這位新生代藝術家的“紅”,不是沒有來由的。

      對于傳統的致敬,在此次展覽中隨處可見。例如,一張描繪群鹿游憩于北國秋日楓林的大幅立軸,顯然脫胎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五代名作《丹楓呦鹿圖》。純黑背景的一張鼠與荔枝相映成趣的作品,很難不讓人聯想起明宣宗朱瞻基的名作《荔鼠圖》。

      深諳傳統技法,任重的畫又顯然不止于傳統面貌。此次展出的不少作品中,均可見其獨出機杼的當代表達,顯然在為傳統找尋聯通當下的全新語境。

      例如,“龍吟”章節里很多作品現出劇場般的張力,富于視覺沖擊力,詮釋著當代視角下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的力量。不少雪松圖以張揚遒勁、盤根錯節的松枝,形成遠望如蒼龍般的氣勢。借展自藏家的《九龍鬧海》,曾以1748萬元創下任重個人拍賣紀錄,畫中九條龍的形象固然有著中國宋代“畫龍第一人”陳容筆下的影子,但更可見當代年輕人青春奔放的沖勁,讓人過目難忘。

      “玉山”章節里,只見任重以頗有趣味的穎拓法,畫當代的清供圖,“玩”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所謂穎拓法,指的是用毛筆畫出拓片效果。畫中,任重不僅用細致的筆意“拓”出古代器物的立體圖形,營造古典之美,還讓泛黃的落葉飄落于散氏盤,毛公鼎長出艷麗的百花,看得人不禁會心一笑。

      有幅作品如特寫鏡頭般將視角推向偌大江崖的局部,只見一對鳥兒展翅翱翔,掠過山石,如是構圖,已然具有當代趣味。亦有作品聚焦的不知海浪還是江波,以細膩傳統筆法表現著光影之下的明暗變化,儼然融匯中西,讓人不由生出人生如水、永不回頭的感慨。

      此次展覽中僅一件作品即構成一個章節“雁陣”的《雁陣賦》,寬5.36米、高2.38米,以四條通景屏形成呈現,更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全然融入了藝術家的生命體驗。北宋名臣田錫的《雁陣賦》,是這件作品的文學源頭。小時候讀到《雁陣賦》時,任重就被文辭中的天地浩然之氣而打動。從小在寧夏長大的任重,也常常在長空看到“雁過”,觀察大雁的姿態與行跡,感受雁群朝著同一方向飛去那個瞬間無可名狀的美感。他于是想到畫自己熟悉的雁陣,畫大雁的誠與信,勇與善,畫它所象征的中國人追求的最高品質。這張畫任重構思了三年,草稿畫了17版,最終一稿花去七個月的時間創作,并且特別邀請好友竇唯合作,以同名音樂形成音畫合璧的默契呼應。

      站在頂天立地的《雁陣賦》面前,壯闊幽遠的氛圍感撲面而來。任重說,在這幅畫中放得更多的,還是情感。不管一張畫也好,我們的生活也好,它一定有一個真實的來源、有自己感情上的提純,然后才有真誠的反應。

      “任重現象”背后,是征途漫漫、滴水石穿

      事實上,藝術圈的“任重現象”,不單單在于任重的畫何以備受市場追捧,也包括任重怎樣煉成這樣的畫。很多圈外人驚嘆于他“少年天才”的一面,卻或許不知他是圈內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任重的習畫之路,顯然有別于大多數藝術家。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塞北銀川的一位特級美術教師。這種啟蒙,在繪畫技能之外,還包括循序漸進的書法練習、典籍誦讀等國學熏陶。以至于,他不僅13歲那年就能用一個暑假臨摹出一整幅《清明上河圖》,對于畫面上的詩文題跋亦能信手拈來。

      1994年,憑借專業課第一,任重考入寧夏大學美術教育專業。讀到一半,卻又自動退學。剛對一個領域提起興趣,又匆匆進入下一單元,他對彼時如是教育方式感到并不適應。離開校園,他非但沒有放飛自我,反倒開始了長達三年獨特的自修,甚至可以說是苦修——從早到晚,按照自己的節奏,從晉唐宋元開始,對彪炳畫史的名作一一梳理、研習,翻越傳統繪畫中一個又一個“山頭”,常常感嘆時間不夠用。他的理想堅定又天真,就是想當一名畫家。反正張大千、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潘天壽、傅抱石,不也沒有上過藝術學院嗎?傳統國畫本無“科班”一說,多少人都是在臨習古人的過程中精進著技藝。

      幾年后亮相畫壇的任重,有些不按常理出牌。其創作不拘泥于某一家,而是博取眾長,顯示出“多面手”的藝術才華:花鳥、人物、蟲草、走獸、清供、樓臺、舟楫、山水等傳統國畫科目,無一不精;工筆、寫意、水墨、青綠、沒骨等繪畫技法,無一不通;詩文、鈐印方面亦頗有修養。人們用“驚艷”來形容他。2000年,他在云南舉辦個人畫展,展覽開幕半小時內作品就被訂購一空。也從那一年起,他的作品頻頻現身拍場,價格扶搖直上,藝術評論家薛永年稱其為“新生代之翹楚”。

      學習晉唐宋元,在任重看來,并不是要復古。他本人亦絕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活在古代的風雅中——年輕時的任重組樂隊、唱搖滾,衣著入時,與標準定義上的古代文人相去甚遠,或許更似竹林七賢。任重是想在追慕傳統的過程中,重拾漸漸湮滅的“古人之心”。晉唐宋元那“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不矜不伐、中正平和的創作心態和人格操守,都是今日之浮躁最好的強心劑。

      悟性高,難度高,氣格高,是謝定偉評價任重的“三高”。他同時也透露,任重畫畫相當勤奮。他的畫沒有數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功,是不可能完成的。要知道,國畫不比油畫,其落筆成形,不可更改,需要創作者在用筆上有極強的控制力。

      任重一天的創作,通常從晚上開始,畫到后半夜,甚至一早。并且每有大作需要醞釀,他幾乎無一例外選擇回到銀川老家潛心創作,主動與社交絕緣。在謝定偉看來,遠離京滬等文化中心的成長背景,從某種程度上造就了任重,讓他遠離世俗的門派、圈子等等,全身心地只管把畫畫好。

      對于畫畫這件事,任重也的確格外執拗。畫家、評論家宰其弘透露,任重有過許多有趣或者任性的創作意圖,比如他曾反復琢磨竹枝的末端如何展現彈性,讓人想要撫彎它,而斷竹則應該讓觀者好似聽見折斷時“咔”的清脆聲;又比如他多次強調,把小禽的眼睛畫得嫵媚使之富有人性是一種樂趣,同時這種樂趣又不能那么輕易被人發現,所以要將小鳥“藏”進畫里。

      就連對于繪畫材料,任重的講究都近乎“奢侈”。他的作品幾乎全用民國以前的古墨。他也偏好將作品畫在精心淘來的古紙、古絹上,讓材質上的抽絲、斑駁、氧化與畫面的墨色自然相容,沉淀成有些歲月感的“包漿”。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藝術展上,觀眾看不到展簽,無法獲悉每件作品的名稱與創作年代。這并非策展的疏忽,而是藝術家本人有意為之。個中緣由,任重特別給出闡釋。小時候他留長發,每次洗完頭發,都要等它晾干,古人稱其為“晞發”。畫畫的過程與之頗有些類似,把墨潑好或著墨之后,往往也需要等待它們晾干。這是一個無比漫長的過程,令他格外期待墨干了以后的效果。在此過程中,墨色現出的變化,有時讓他驚喜,有時則讓他失望甚至絕望。在任重看來,藝術創作急不得,用等待來完成自己與作品、時間之間的互動,感覺非常微妙。以至于,他經常覺得每一幅作品都好像是在等它晾干的過程,都還沒有完成,或者說,它依然可以有向前的、更好的可能性。這也是他很少輕易在一幅作品畫完以后就落款的一個原因。他想用這種“晞墨”的感覺,告訴人們藝無止境。

      這或許也正是任重在數十年藝術創作中,始終秉持的一種態度,恰如他寫在微信視頻號上的那句簽名:莫道征途路漫漫,愿效滴水洞石穿。

      關鍵詞:

      最新文章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234|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老年人 | 亚洲精品女同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码在线|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国产|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亚洲A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亚洲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 | 亚洲美女视频免费|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亚洲成av人影院|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仑|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